2024/02/13

Orange Days - 青春洋溢的一部劇

片尾曲 Mr.Children 的 Sign

今年農曆年假期間
在 Netflix 上看了多年前熱播的 Orange Days
不過我已經想不起來當年為什麼沒追這檔戲
但 Mr.Children 的這首 Sign 那時倒是聽了很多遍
好聽到我在 Netflix 看的時候幾乎每集的結尾都不會跳過
以下記錄些觀看後的心得

以下心得有劇情,防雷警告

以下心得有劇情,防雷警告

以下心得有劇情,防雷警告

以下心得有劇情,防雷警告



































畢業前夕對未來的迷惘


主角是大學四年級的五人組
第一集就以主角去面試的情節開始
可以說從頭到尾都貫穿了「未來我到底想要從事甚麼」這個問題
與其說是一部校園愛情劇
從我大學畢業已接近二十年的角度來看
對未來的焦慮
或是自我探索的懷疑反而是劇情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當然五人組的深厚友情
也是這齣劇令人很舒服的一個關鍵
Orange Days 放映的 2004 年
也正是我即將升上大四的那一年
所以能理解為什麼在當時的同學間有那麼多的迴響

另一個有趣的自我觀察則是
會對於這樣青春的煩惱感到很可愛
但馬上會有另一個聲音提醒自己
這就是大多數這個年紀的人會煩惱的事情
別因為自己已經走過了
就用一種沒甚麼大不了
或是幾年後你根本就不會在意這種煩惱的態度去面對
希望在未來面對自己的孩子
或是有緣見面的高中大學生時
別當個輕視對方煩惱
令人討厭的大人

日劇基本的王道套路


Orange Days 也是充滿了很多標準的日劇元素
過分溫柔又陽光的男主角
各種巧合堆積而成的誤會或是緣分
重要關頭一定要用跑的
我覺得 Orange Days 的節奏已經算是沒那麼慢了
因此並沒有看到一半就想放棄的心情

大編劇北川悅吏子又一部手語劇


我看的第一部大量手語的日劇就是北川悅吏子的跟我說愛我
Orange Days 也是一部女主角幾乎沒有台詞的劇
兩齣劇都有很相似的橋段

其一
豐川悅司跟柴崎幸的角色都是後天因病而失聰
也都因聽不見後說話發音不標準被取笑
導致再也不開口講話了

其二
都在想要叫住對方的時刻
不得不開口喊了常盤貴子跟妻夫木聰
在我第一次看跟我說愛我時
著實被編劇這樣的設計打動
但 Orange Days 除了我已經預料到會有這個橋段之外
喊住妻夫木聰的那個鏡頭其實並沒有安排得很緊湊
反而是結局時柴崎幸開口說話那個鏡頭
非常令人感動

其三
都有摘樹上水果重逢的橋段
在跟我說愛我裡是蘋果
而 Orange Days 當然就是橘子了
也因此我看到最後這裡時
竟然覺得太偷懶了而笑了出來
當然也可能是作者本身想致敬自己的前一部手語劇吧

配角也是很有看頭


瑛太,上野樹里等就不提了
這次認真了看了一下成宮寬貴的資料
來自單親家庭
相依為命的媽媽在她十四歲時過世
之後他為了扶養六歲的弟弟輟學開始打工
後來有機會去舞台劇演出而被經紀公司相中出道
2016 年因為被信任的友人爆料吸毒
即使後來證據都顯示此事件為子虛烏有
卻因此選擇了引退
在 A-Studio 上當時主持人念了弟弟寫給他的一封信
很真心地感謝為了自己犧牲青春的哥哥
幸好 2024 年初他似乎也開始重新接洽演藝圈的工作了
期待看到他新的作品


成宮寬貴在 A-Studio 的段落

2024/02/02

負卅陸.-36.0xDC.11011100

人生倒數開始


不知不覺一年又過了
今年開始決定改用負數的方式記錄未來的人生
以 2022 年台灣男性平均壽命 76.63 歲
四捨五入後的 77 歲做為原點
一方面提醒自己
其實無時無刻都在邁向生而為人的終點
另一方面是
不看正負號的話
每年的數字會一直變小
相較正著數看起來比較舒服 XD

2023 似乎是不平順的一年


2023 年職涯上有機會可以挑戰不同的角色
但自己力有未逮下以失敗作結
在一段時間的回顧跟省思後
對於未來工作上的期望做了些調整
也對自己有更多的了解跟想法
當然對於新的挑戰我仍是願意嘗試
只是更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甚麼

另外就是年底離開了原本的產品團隊
這是個從 0 到 1 一點一滴做起來的產品
也是第一次較完整體驗 SaaS Dev/Ops 的角色
學習到了很多也拓展了視野
要離開這樣的團隊真的很可惜
但只能繼續前進尋找下一個更適合投入的產品
是不是今年農曆年應該去拜拜點個燈 XD

重新記帳一年後的心得


四十歲的生日感言中提到又開始記帳了
目的之一是想了解自己的現金流
紀錄了一年,感覺還不錯
而且當每天每月的日常都以數字真實呈現時
還是挺令人驚訝的
此外也新增了一些 spreadsheets
來更了解自己的財務狀況
今年打算延伸多增加一點點細項
還想做些小工具讓每月更新時可以更方便
新增的財務狀況總表,資料的來源都是其他張 spreadsheets

新增的每月現金流量表

新增的現金流量表總表

新增的月支出統計表,使用十二個月的移動平均數

新增月支出統計表的原始數字

每月現金流的紀錄對我影響最大的
是現在買東西前會下意識地暫停一下
思考這筆花費到底是想要還是必要
這不代表變得更節儉或是更小氣
而是內化成每次消費前多思考

比方目前的 PC 是 2014 年八月底買的
當時的系統碟是用 120 GB 的 SSD
以現在來說算是挺不夠用的
去年幫老婆把系統碟從 HDD 升級成 SSD 時
學了怎樣 clone 系統碟達成無痛轉換後
一直很想把自己 PC 的 SSD 換掉
看著看著也過了半年還是沒買下手
大概就是這種感覺

更有意識地做日常的事情


去年盡量讓自己在吃飯的時候
不同時做其他事情
例如滑手機或是看影片
也盡量要求自己有意識地專注在咀嚼跟品嘗食物上
雖然無法每次都做到
但開始喜歡這樣專注的時刻
食物咀嚼的更徹底
減少唏哩呼嚕囫圇吞棗的進食
不過我們家在外面吃飯時
本來就是很專心吃飯的類型
所以期許自己在家裡時可以更專注地吃飯

去年四月開始整理手邊的一些筆記
目的是好好地重新建立自己的知識庫
原先以 Google Docs/Spreadsheets 方式記錄的個人財務
以及用 Trello 做的技術筆記
現在都利用 Notion 內建的功能
或是把連結都整理在單一頁的方式統整起來
讓自己在使用或搜尋這些日常記事時
能夠更有效率
此外也慢慢新增一些紀錄
像是讀過的書
看過的影集電影動畫
等等其他在意的事項
也對 2023 做了簡單的年度回顧
這些都是為了讓自己更有意識地活著

希望這些記錄在未來都能成為很棒的回憶
個人財務規劃的主頁面

記錄讀書心得的頁面

2023 年度簡單回顧

2023/05/30

四十.sì-tsa̍p.forty.XL.0x28.101000

四十歲的線掃過一整年


從 2022 年的九月開始
時間就像一道射線般
在日曆上一天一天地掃過
跟我同屆的朋友同學們
都會被這道四十歲的射線慢慢地照到
1983 年暑假出生的朋友最幸運
因為他們會看著熟識的大家一天一天地變成四十歲
直到最後掃中自己

似乎可以理解為什麼會有人辦大壽


四十年的光陰,多不容易啊
現在最夯的 MATANA 六間公司
也只有微軟跟蘋果超過四十年
能存活這麼久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看著國內國外每天逝去的生命
除了感恩各種有形無形的力量外
最該感謝的就是自己的父母了吧
這種感覺在自己也成為了父親後格外的深刻
如果有幸能再活十年, 也許真的可以考慮辦大壽
除了恭喜自己又活過了十年
最重要的大概也是告訴自己的至親們
謝謝你們, 你們看看啊, 我又活過了十年

資產負債表的緣起與演進


我在 2017 年六月的時候
讀了 MJ 林明樟老師在臉書上的兩篇文章
大意就是個人財務狀況也可應用企業的財務報表做紀錄
於是開始建立自己的資產負債表 (balance sheet)
並每個月固定更新一次

其實我在 2008 開始工作時
就有做簡單的記帳
為什麼要記帳已經想不起來了
但慶幸的是當時使用 Google Sheet 做紀錄
所以十幾年後還是可以看到過去自己的消費情況
2011 年的檔案是最後一筆
現在也想不起來為什麼停止記帳了
大概是當時並沒有從這樣的記錄中得到些甚麼吧

然而有趣的是
2023 年我又開始記帳了
只是這次開始的原因跟目的很明確
在 2022 年上了 MJ 林明樟老師的超級數字力線上版後
單純的想知道自己目前每個月的現金流狀況
雖然從資產負債表可以觀察到總資產的變化
但無法從表中了解自己現金流的情況
又因為現在的付款方式以信用卡為大宗
所以記錄起來變得簡單很多
只要把每個月從 ATM 領的現金
以及每個月信用卡繳款的金額都記下來就好
初步也只是想了解現金流
所以就沒有分門別類地記錄每筆消費的細項
實行起來非常輕鬆
預計一年後就有足夠的資訊來檢視自己的支出
2008 年的記帳本,一個月竟然只花不到一萬五 XD

2017 第一版陽春的資產負債表

2023 年的資產負債表


資產部位的控管


在四五年前有認真地讀過一次綠角的"資產配置初步"系列文
但當時就只是讀過有個概念而已
並沒有認真地去思考自己的資產配置該調整成怎樣
只要求自己必須有六個月的緊急預備金
剩下的則是主動基金的定期定額
與公司開放認股時的投入
活存的現金部位其實蠻高的

2021 年又再次讀了一遍
這次認真地做了筆記
並參考系列文來思考自己的資產配置
訂定一些計畫來慢慢地調整
2022 年自己持有的某公司股票有明顯的成長
該檔股票某次的回吐讓我發現該項資產的佔比
對個人總資產的波動影響變得很大了
再加上我本來就沒有花很多時間在追著公司或產業的消息
幾番思考後決定將該部位再平衡到其他標的上
過往讀過聽過很多部位控管觀念
也以為自己有理解這些
然而實際體驗過一次才發現
了解觀念跟實際經歷的體感還是有很多不同

遺囑與數位遺產


其實多年前的三十三歲生日感言
就提到我有去稍微了解過遺囑的規定
接下來每年的生日其實我都會想起這件事情
但總是查完細節後就又擱置著了
四十歲的這年終於試著提起筆寫了第一版的遺囑
倒也不是有甚麼財產分配的問題
反而是對自己的一種提醒
提醒自己每天都可能是最後一天
會傷害到至親們情感的話或事情少說少做
多跟自己愛的人講講話或是聽聽他們講話

數位遺產的事情我也有在思考
因此研究了一下 Google 閒置帳戶設定
其實網路上也有很多文章甚至書籍
在討論關於數位遺產的議題
甚至我還讀過後悔看了長輩遺留下來的網路帳號的內容
因為看到了他認為不知道會比較好的事情
總之還可以再多了解多想想
活著的至親們會希望你留給他們的是甚麼

別再去評論其他人的人生


忘了從何時開始
我刻意地讓自己不在公共討論的地方留言
網路新聞平台﹑臉書粉絲團﹑Instagram﹑twitter 等等
理由倒也蠻簡單的
我不會因為留了意見而真的得到甚麼
我也不覺得有人會因為我的意見而得到甚麼
與其在網路上對不認識的人做評論
不如把時間花在現實生活中看的到遇的到的親友同事上

青春之所以耀眼
是因為它浪費起來格外浪漫
進入了人生的下半場
(嚴格來說 39 歲的時候就算開始下半場了
因為台灣男性平均壽命約為 77.6 歲)
時間越來越珍貴
分分秒秒只能盡量放在自己最重視的事情上
人最終只能選擇做自己
做自己當下覺得最好的決定
做自己當下覺得已經最對得起自己的決定
剩下的真的都無法控制
行有餘力可以多同理別人
但人生在世,最終要面對的都是自己
也只有自己可以陪著自己面對

以上,給四十歲生日的大叔